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文化藝術 > 藝文活動> 以悲憫心穿透表象 報導文學展現社會關懷

藝文活動

字級

以悲憫心穿透表象 報導文學展現社會關懷

【人間社 胡琇媚 台北報導】 2025-06-15
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規畫「2025文學星雲講座」第三場,6月13日邀請台灣報導文學重要代表人物楊渡,於佛光山台北道場暢談「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-報導文學的採訪與寫作」。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議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瑞騰教授擔任引言人,國際佛光會檀講師胡素華、鄭羽書親臨,現場暨線上逾500人齊聚,在周末夜晚敞開心靈,展開與歷史的對話。

從詩人到記者,歷經媒體、街頭抗爭到社會運動,楊渡以細膩的觀察和詩意的筆觸,透過報導文學,在台灣社會鉅變的過程中發揮關鍵性影響。李瑞騰形容楊渡,「對華人世界具有高度關懷,從悲憫心出發,對於人存在的困境,特別是歷史的災難,透過報導文學的方式,讓它重見天日」,「如同歷史學家有才、有學、有洞察力,具備穿透表象、直視本質的能力,展現現代知識分子獨特的風範」。

談到自己從詩人到投入報導文學,楊渡的初衷是「想知道台灣將要往哪裡去?」。1980年代,台灣社會從農業時代邁向經濟起飛,楊渡在鉅變現場採訪,紀錄每個關鍵的瞬間,後來以《民間的力量》及《強控制解體》兩本書,總結自己對台灣未來發展趨勢的觀察。

1989年為了探尋影響台灣的外部因素,楊渡前往中國大陸,在天安門廣場經歷六四事件,近距離觀察抗議學生的群像;以五年時間深入大陸的民間社會,以《天安門紀事》及《大逆轉─世紀末透視中國》二書,嘗試描述未來變化趨勢。

「台灣是個福地」,楊渡提到,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,台灣保有80年的承平歲月。在社會變遷的劇烈變動中,也有「人間佛教」導引人心趨善,成為台灣安定的力量,也避免資本主義發達帶來的集體迷亂。

楊渡進一步指出,同樣著眼在人間百態,由台灣作家陳映真創辦的報導文學月刊《人間雜誌》,在1980年代以追求真相及豐富的社會關懷,召喚社會的良知,深刻影響台灣的社會運動。

提到報導文學的寫作,楊渡提出六大類型:一、大事件,是報導文學最常見的題材,如921大地震、日本海嘯;二、大人物的側寫,是媒體人最常運用的手法,如黃鋼的報導文學作品《開麥拉之前的汪精衛》,刻劃汪精衛的兩面性;三、小人物時代群像,透過一群人的群相和命運,構築時代的共相與殊相,進而呈現時代的精神面貌,如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.亞歷塞維奇的《二手時代》。四、地方紀事,詳細描寫某個時代的特定地方,除了能看見特殊的在地性,也能勾勒時代的集體共性,如傑克.倫敦的《深淵居民》、關曉榮的《八尺門》。五、主題探討,針對具體的事件或主題深入刻劃,如劉賓雁寫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極左問題等。六、歷史再現,重新挖掘歷史,對生存者重新採訪,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面貌,如藍博洲的《幌馬車之歌》,描述台灣白色恐怖與政治迫害的報導文學經典之作。

「2025文學星雲講座」的最後一場將於7月18日晚上7點半登場,邀請到著名作家蕭蕭老師,揭開「人間禪詩的面紗」。另外「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」徵文活動已自6月1日起展開,將至8月3日止,徵求長篇歷史小說、短篇歷史小說、報導文學、人間佛教散文、人間禪詩等,歡迎海內外文學創作者至官網線上報名https://www.vmhytrust.org.tw/messages/47/1。
12345678910第1 / 135頁
追蹤我們